历史文化-抗战时期工业试验所新能源酒精
发布时间:
2020-08-18 19:07
抗战时期的陕西省工业试验所
(二)新能源酒精
郭巨权
陕西省地质矿产实验研究所有限公司前身是成立于1936年的陕西省工业试验所,成立伊始,就参与陕西酒精厂的建设。抗战期间,汽油进口日竭,公路运输时有中断之虞,甚至连飞机使用的航空汽油也日趋紧张。故此,酒精被作为重要的汽油替代品加以生产与使用。

一、动力酒精工业的开端与发展
动力酒精是浓度在90%以上的酒精,可以代替汽油作为燃料使用。早在1920年代,在欧洲德法就用酒精参合汽油使用,以节约汽油燃料。
我国动力酒精工业的开端1936年,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聘吴伯藩教授为省政府顾问,政府拨款60万元,贷款30万元,另融资60万元,全部资本共计150万元,在咸阳北门外建成陕西酒精厂。
吴伯藩教授(1900-1937)又名吴屏,湖北省武穴市人。入北京大学预科。1921年留学德国启耳大学,习业6年,获化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后任某化学研究所所长。1930年归国,任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先后任北平大学、辅仁大学、陆军大学教授。研究以酒精代替汽油作为汽车动力燃料获成功。该成果可部分解决当时国内能源短缺困难。因此冀、鲁、陕、桂诸省纷纷函电邀筹建酒精厂。两三年内,全国共建7厂,均由吴任厂长或名誉厂长。接广西李宗仁3次来电邀请,于1937年2月乘专机赴桂,飞机失事遇难。
陕西酒精厂全部机械设备均进口德国,规模大,设备新,技术好。日生产能力4500加仑。由于战时陕西省财政困难,1938年5月转让给资源委员会,张季熙接任厂长,由省营改为国营。1938年10月武汉沦陷,豫中、陕东形势紧张,为躲避战乱和日机轰炸,资源委员会决定将陕西酒精厂迁川。于1938年12月将粮食酒精生产线搬到贵州遵义,糖蜜酒精生产线内迁到四川沱江河畔的资中银山镇。取名“资中酒精厂”,生产加工提炼出高浓度酒精和无水动力酒精,浓度为95度的酒精专供汽车使用,浓度为99度的酒精专供飞机使用。
处在大后方的四川传统酿酒业发达,原料(甘蔗、高粱、玉米等)供应充足,很快成为战时动力酒精生产的重地,到1942年共有酒精厂115家,其产量达到800万加仑。
二、抗战时期陕西动力酒精工业
1941年10月10日,“雍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天水成立。公司由中国银行投资开办,总资本4000万元。公司业务涉及领域和地域极广,规模很大。当时大后方共有10多万个纱锭,“雍兴”就占了7万多。拥有一个几百量货车的“西北运输处”由于当时“海防、滇缅相继禁运,汽油来源日见困难”,为了解决公司下设各厂机械设备、原料的运输问题,公司决定筹设酒精厂自制酒精,以代替汽油。蔡家坡动力酒精厂于1941年1月间开始筹备,共投资150万元,机器设备共有紫铜五百加仑、酒精蒸馏塔三座及其他附件,其中蒸馏塔及附件均由公司的西北机器厂生产。1941年12月正式开工,即能够每日生产95%的动力酒精800加仑。1942年,该厂为降低成本,改用液体发酵直接蒸馏,酒精产量有所减少,年产量为二十二万两千加仑,据该厂年度营业报告书中介绍“如大量接收征购土酒,则每日产量可达一千五百加仑”,所产酒精除本公司运输所需自用一小部分外,其余十之八九自11月起即归军政部第一交通分处统制。雍兴公司还建有益门镇动力酒精厂(后合并于蔡家坡动力酒精厂)、广元动力酒精厂。
陕西省还有工合西北区在褒城建立新亚酒精厂,资源委员会的咸阳酒精厂、褒城酒精厂,大华纱厂酒精厂,眉县自强工业社,宝大动力酒精厂,西华动力酒精厂等十余家。
三、工业试验所与动力酒精工业
陕西省工业试验所1936年成立伊始,就参与陕西酒精厂的建设,其工作人员就有原陕西酒精厂的技士。吴伯藩教授是陕西省工业试验所建立的积极推动者和热心支持者。吴伯藩教授在陕西省化验所做过“液体燃料试验”学术报告。搬迁到双石铺的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与陕西省建设厅合办工业试验所(陕西省工业试验所),与各酒精厂保持技术业务往来,如雍兴公司酒精厂到合办工业试验所采取酱油曲和大曲;初创借用化学仪器及药品;进行原料成品分析检定;1942年4月起雍兴公司广元动力酒精厂每月捐助合办工业试验所10加仑酒精。事实上陕西省工业试验所的主要技术人员后来都成为大型酒精厂的技士骨干,如孙镜清先后雍兴公司广元动力酒精厂的经理,蔡家坡动力酒精厂经理。陈景福、房远广为雍兴公司酒精厂的主任技士。
大量酒精厂的兴建,对战时的交通起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大多采用蒸馏工艺,酒精浓度最高在95左右。对发动机有一定的腐蚀。
1941年,合办工业试验所进行了无水酒精的研制。通过石灰(氧化钙)去水法、
(苯共沸精馏)法、盐类脱水剂法、甘油去水法对酒精进行去水试验。经试验,认为石灰去水较为经济,只是酒精稍有损失;
(苯)法制造纯酒精效果最佳,但纯酒精稍有味;碳酸钾法成绩较佳;甘油法所得酒精固佳但甘油收回较为困难。因条件限制未作醋酸钾法,该法为陕西咸阳酒精厂采用之法成绩卓然。


对于战时无水酒精的制造,当时中央工业试验所,四川酒精厂,合办工业试验所等都对其的研发做了有益的尝试,对大后方燃料工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最后四川资中酒精厂(原陕西酒精厂)利用其先进的设备工艺进行批量生产,专门供应飞机使用,成为大后方唯一的“无水酒精生产基地”。

资中酒精厂(原陕西酒精厂)无水酒精生产设备
四、其他汽油代用品的研究
合办的工业试验所还对陕西省建设厅矿产探测队所送南郑油页岩样品进行乾馏分析试验,得到粗原油3.2%,氨水8.48%,煤气4.0%乾馏后残渣83.0%。由于样品量少未作进一步试验,但报告中指出所得粗原油可蒸馏精制可得各种石油产品以及焦炭硫酸铵并反馈进一步调查油页岩储量,若其丰富可建厂,“亦为解决我国液体燃料产题之一途径也”。这期间合办工业试验所还进行了以菜籽油提取汽油、桐油制代汽油试验以及豆油为原料制造润的试验。

在双石铺的合办工业试验所围绕战时重大产业需求,开展的上述试验与当时国内顶尖的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中央工业试验所,中央地质调查所同步。彰显了研究所的战略眼光和技术实力,其工作对战时大后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八十多年过去了,每当面对这些文献,作为工业试验所的传承者,无不对前辈充满着敬佩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