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抗战时期工业试验所制造防毒面具
发布时间:
2020-08-18 19:03
抗战时期的陕西省工业试验所
(一)制造防毒面具
郭巨权
陕西省地质矿产实验研究所有限公司前身是成立于1936年的陕西省工业试验所。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无视国际条约限制,公然使用毒气弹,使我国军民遭受重大损失。当时以中央工业试验所代表的技术机构开始研发防毒面具及简易防毒口罩供应抗战军民。
陕西省工业试验所于1937年8月计划与陕西省机器局联合制作防毒面具。并首先于9月试制成功,鉴于防毒面具成本价格较高,不适应普通平民,又试制出价格便宜的防毒口罩(成本为防毒面具的二十分之一),并宣布以成本价供应市民。

由于当时全国各地都在研制防毒用具,原材料供应紧张。工业试验所一面派人外出采购,一面积极开发替代物。经过试验发现海漂硝(乌贼骨)具有良好的吸附解毒功能,完全可作为吸收毒气药剂。

海漂硝
现代研究表明海漂硝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文石)及有机甲壳素。其为多孔结构,在显微镜下体部支架为平行支柱,相邻支柱间是与之相交的小梁结构,支架与小梁相间排列构成了有规则网格结构。由于海漂硝具有大比表面积及化学活性物质甲壳素,因此其对毒气具有强烈的吸附及解毒功能。海漂硝的开发应用大大缓解了防毒器具原材料的紧张状况,为大批量制造创造了条件。

陕西省工业试验所在积极生产防毒面局的同时,还向市民宣传普及防毒气知识,在西安《工商日报》刊登“对毒气应有的认识”,基于工业试验所的科研及检测能力防空协会委托陕西省工业试验所对“本市各处生产的防毒药水、口罩、面具等,均须经过该所代为试验,以资鉴定其适用及效力”。为抗战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