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和弘扬“三线精神”
发布时间:
2020-11-13 08:48
三线精神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时期,是民族精神、奋斗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三线精神内容
三线精神可简要表述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
二、“三线”概述
“三线”,一般是指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的三道线。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 、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7省区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区的腹地部分,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各省份自建一批省属的“小三线地方军工企业”,由省国防工办领导,生产简单的枪支和炮,也就是步兵营连级的火力。力争做到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省”自卫战坚持抵抗。
三、三线建设及其背景
三线建设,是自1964年起中央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它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发生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当时中国70%的工业分布于东北和沿海地区,从军事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工业布局显得非常脆弱,东北的重工业完全处于苏联的轰炸和短程导弹射程之内;而在沿海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工业区则完全暴露在美国航母的攻击范围中。一旦战争开始,中国的工业将会陷入瘫痪。假如东北、华东工业区遭受攻击,我们依然能够退守高山大川,在四川和西南,部署全套独立完整、门类齐全、互相协调、实用实战的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体系,保持我们的工业化进程不至于被彻底打断。
为加强战备,1964年中央决定建设第二套完整的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体系,将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生产资源逐步迁入三线地区。从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三线地区共审批1100多个中大型建设项目。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40%左右的2052.68亿元巨资;大批原先位于大城市的工厂与人才进入西部山区。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数百万三线建设者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用他们的青春和汗水、热血甚至于生命,在中华大地上描绘出一幅宏大壮丽的图景,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也由此形成了“三线精神”。
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为新世纪的重大国家战略西部大开发奠定了深厚的工业基础。三线建设留下的物质遗产,至今仍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行“一带一路”的基础,可以说三线建设就是西部大开发的“前奏曲”。
四、传承三线精神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以攀枝花为代表的三线建设主战场,开始了有关开发建设的总结和精神层面的提炼。1984年2月攀枝花市第一次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主题报告中,第一次全面总结了攀枝花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伟大成果,概括阐述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科学求实五个方面的内容,正式明确地称为“攀枝花精神”。
2014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在北京成立。大会通过的《章程》第一章“总则”的第二条中,明确提出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2018年10月,中宣部将“三线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救灾精神等一起,列为新时代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奋斗精神。12月15日,四川省攀枝花市在京举行弘扬“三线精神”座谈会暨电视剧《大三线》启动仪式,围绕传承和弘扬“三线精神”展开研讨和座谈。这座在三线建设中诞生、在改革开放中成长的现代化工业城市,拍摄一部电视剧重现三线建设的故事,弘扬“三线精神”,展现三线建设者感天动地的奋斗精神和豪迈人生。向献身于三线建设的平凡英雄致敬,讴歌平凡英雄在历史洪流和时代变革中的信念和价值追求。
三线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段特殊经历,给我们留下一种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保护传承三线建设历史文化,大力传承和弘扬“三线精神”。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到爱岗敬业、敢于担当,结合地质“三光荣”“四特别”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为单位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